新华社于北京报道,6月25日,主题为“将文化旅游的热潮转化为文化的温馨”——五位来自基层的文化旅游从业者分享了他们的奋斗经历。
新华社记者周玮
近年来,“观演热潮”、“非遗热潮”、“旅游热潮”、“文博热潮”接连涌现,文化与旅游活动与民众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如何将旅游文化的热度转化为文化的深度?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6月25日举办的“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主题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五位来自基层的文旅从业者就“促进文化和旅游的协同发展,提升人民生活的品质”这一主题,各自讲述了他们的奋斗经历。
6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成功举办了“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主题的中外记者见面会。此次会议,文化和旅游部精心挑选的基层代表们,就“促进文化和旅游的协同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这一主题,与到场的国内外记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互动。新华社记者金良快现场进行了摄影报道。

东莞市文化馆的馆长黄晓丽将本馆喻为群众文化的核心基地,她不断致力于为民众提供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滋养。
我们推行“送菜上门”服务,构筑了文化馆的各级馆体系,分馆、支馆以及文化空间如同便利店般遍布东莞的各个角落;此外,我们实行个性化“点菜”服务,借助线上平台提供超过1000种文化产品,民众下单,政府负责支付;同时,我们注重“营养搭配”,推出了音乐剧《东莞东》的青春版等众多新的大众文艺精品。
文化馆工作者是与市民幸福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传播者,每当目睹群众由衷的喜悦,我们便会充满激情,动力十足。黄晓丽这样表达。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解说员古越,荣膺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的称号。自投身此职业已有11载,他不懈努力,致力于弘扬红岩精神,并生动讲述红色故事。
古越一直在探寻,如何以年轻人易于接受且感兴趣的方式,让革命精神深入人心。他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位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在参观时好奇地询问,“叔叔,江姐他们当年是否感到恐惧?”我没有立即给出答案,而是建议她尝试《心中的红岩》这个沉浸式讲解项目。通过情景的再现,她得以亲身体验并深刻感受那些年的抉择与执着。离开展厅之际,那名看似不过七八岁的孩童脸颊上尚留有泪痕,他声音稚气却充满坚定地对我说:“叔叔,江阿姨他们并不畏惧。他们所从事的是极其正确且出色的善举,他们展现出了无比的勇气!”
古越强调,要让革命精神真正深入人心,在讲述故事时,必须让听众感受到那份温度,目睹那份信仰。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爱我国的传统文化,国潮、国风、国货等概念持续受到热捧。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旗下的舞蹈演员孟庆旸曾参与过《天下大足》和《只此青绿》等多部作品的演出。在剧场里,我常目睹穿着汉服的孩童和青年观众前来观赏,众多观众更是热情高涨,不惜跨城追剧,甚至反复观看。一部作品能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广大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舞台艺术的观众朋友们。正因为我们对中华文化怀有深厚的情感,这些杰作才得以诞生。”孟庆旸如此表示。
曹震,作为众信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导游,已经在导游行业辛勤耕耘了17载。他观察到,当下的游客们不再满足于仅仅浏览景点,他们更渴望深入了解这些景点背后的文化内涵。
曹震表示,从古老的胡同四合院到北京的中轴线,从传统的非遗手作到博物馆的珍贵文物,众多游客将我们比作文化的使者,将深奥的历史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叙述,将沉默的文物化为生动的历史画面。每当游客在听完我们的讲解后眼中闪烁着光芒,感叹道:“原来我们国家如此伟大,我们的历史如此悠久”,那一刻,我深感幸福与自豪。
杨昌芹,她来自贵州遵义赤水河畔的一个少数民族村落,不仅是一位地道的村民,更是一位赤水竹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她引领着当地百姓,将这项古老的技艺——小竹编,推向了广阔的市场,使之成为当代潮流的一部分。
如何兼顾传承传统技艺与促进乡村振兴?杨昌芹提出了三项策略:首先,通过将非遗与设计相结合,她多次前往上海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地深造设计知识,以此创新产品并创立品牌。其次,实施非遗与产业融合的策略,“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促进了竹编产业的规模化扩张,建立了竹编非遗展示中心和工坊,有效促进了当地就业。第三点,聚焦于竹子的食用、应用、观赏以及娱乐等方面,深入挖掘,精心策划,推出一系列以“竹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游精品路线。
竹编产业需携手市场,携手当地民众,共同推动其繁荣与传承。杨昌芹强调,基层的发展正是传承的最佳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