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社交媒体上发现了一个热门话题:#那些让你感到极度不适的职场术语有哪些?#在这个话题下,人们列举了许多令人反感的词汇,比如:
赛道、底层逻辑、赋能、负增长、负激励、对齐颗粒度、拉齐……
网友犀利点评:清晨时分,工位上瞥见这些所谓的“职场术语”,仿佛已连续工作了整整十个钟头。
一、职场人那些让人头痛的黑话
小白:职场中最消耗人的,是无效沟通
许多人或许在网上浏览过类似的搞笑内容,比如员工向领导咨询下午何时召开会议,得到的回答是“马上”;又或是员工询问方案是选择A还是B,领导则简单地回应“没问题”。
在上班之前,我总是认为这不过是一些轻松的趣闻,然而真正投入工作后,我才深刻领悟到:艺术其实源于日常生活的点滴。
在向上级请示问题时,上级却含糊不清地回应,面对这样的领导,无论怎样选择,都似乎成了自己的过错。
每件事都有反馈,可这些反馈却与问题毫不相干,这实在让人感到极度烦躁,有时沟通的代价之大,以至于宁愿承受误解。
momo:希望多一些简单直白的沟通

刚进入职场的时候,我真的很讨厌那些所谓的黑话。
初入职场之际,参与跨部门会议时,一位曾在大公司供职的同事向我提出了关于此事根本原理的疑问。我瞬间感到惊讶,这不是领导分配给我们的任务吗?为何要探究其根本逻辑呢?
在从事工作三年之后,我逐渐学会了辨识和掌握许多行业内的隐语,比如:“对齐颗粒度”实则是指同步那些让人难以理解的细微之处;“拉通”相当于职场上的推卸责任启动按钮,以及无处不在的赋予力量,实际上却意味着自己缺乏资源,需要自行寻找解决方案。
为了事业,尽管我已经掌握了诸多行话,但心底深处仍渴望能拥有更多直接且简便的交流途径。
二、在职场,好好说话其实很简单
1.表达清晰的信息
电影《年会不能停》里的对白提到:“核心在于揭示核心所在,而具体情况还需根据实际情况来判定”,初听之下或许让人忍俊不禁,然而深入思考后,却发现其荒谬之处。
这正如网络上所流传的那句话:“听你一番言辞,犹如再听一番言语”,若众人皆以此种心态进行交流,矛盾将始终存在,根本无法得到妥善解决。
在日常交流中,我们只需确保表达明确,讲话时可以适当放慢语速,先梳理好思路,然后以平和、自信的态度与他人进行交流。
2.表达完整的信息
在日常工作里,我们频繁遭遇类似情况:上司指出方案存在问题,却未明确指出需修改之处;同事情急之下发送“在吗”后便无音讯,只能对着聊天窗口焦急等待;跨部门合作时,对方仅言及遇到难题,却未透露具体缘由,导致项目进展受阻……
言辞只透露部分内容,或许有人借此半截话作为推卸责任的盾牌,又或许是有人故意装出深不可测的姿态,然而这种交流方式,实则并不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

明确指出问题的核心、指明工作的具体目标,适时地提出疑问,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3.避免负面情绪影响
我们或许经常目睹这样的情景:双方因工作问题争执不休,最终不欢而散;随着情绪的愈发激动,沟通变得越来越困难。
我们常常认为,分歧的观点是导致交流激烈对抗的主因,然而实际上,更多的情况是,个人的消极情绪才是真正阻碍我们“文明对话”的关键所在。
遇到工作中与他人意见不合的情况,切莫急于辩解,应先保持冷静,思考对话的真正意图,以及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应当采取何种措施。
在职场环境中,只要讨论内容保持理性,并找到恰当的切入点,沟通通常能够顺利进行。但若是个人情绪失控,便很难在交流中达成共识。情绪一旦稳定下来,沟通便会变得顺畅。
结语:
职场中很多低效的沟通,往往就是源于不好好说话。
摒弃繁复的惯用模式,回归到坦诚交流的核心,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传达信息,这不仅能够有效节约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还能降低误解的发生,从而使得团队的合作过程更为顺畅。
希望大家都不用受无效沟通的困扰,高效完成工作~
#职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