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有一些小故事,这些小故事蕴含着大道理。在有空的时候读一读这些故事,我们会有不少的收获。现在给大家分享一些 2020 年的励志职场小故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远离老板的秘密
老总有秘书,却要自己去处理他不熟悉的复印机事宜?遇到这样的情况,该如何应对呢?是热情主动地替他复印吗?不行!
一年前,我在一家展览公司工作,担任商务文员。公司约有五十个员工,我主要负责三个招商部的外联事宜。我的工作台位于总经理办公室的入口旁边,按照同事的说法,那是办公室的一个重要位置,就像风水宝地一样。
老总 38 岁,是个中年男人。他和许多广东制造企业的老板一样,初中还没毕业。他的事业是靠汗水和泪水打拼出来的,不折不扣。虽然他文化程度不高,但随着无纸化办公的普及以及网络交流的需要,他的办公桌上摆放了电脑。他开始学着用“一指禅”敲键盘,还兴致勃勃地和大家讲 QQ 上有意思的事情。
某天下午,我正在制作客户联谊会的表格。此时,老总在他的办公室招呼我:“小卡,来帮我看看,这电脑怎么没反应了……”我赶忙放下手中的鼠标,然后冲进了老总的办公室。
他的电脑屏幕显示的是新闻页面。我使用任务管理器关掉几个窗口后,看到了一些涉黄图片。我感到尴尬,偷偷看了一下老总,此时他的表情也极为尴尬。实际上很简单,是他打开了太多窗口,导致 CPU 反应延迟,电脑暂时没有反应。
回到座位后,我很长时间都难以平静。我感觉自己洞悉了一个秘密,这个秘密是老总本不应该让我知道的。我在想,没有哪个老板会希望自己的员工看到自己在看黄图吧?然而,我却如此不幸,我看到了这一幕。
这件事情发生后,或许是我自己心里有鬼。老板依然和我们有说有笑,有时还会跟我开些很轻松的玩笑。然而,我总觉得他的笑容背后,存在着一些难以言说、只能意会的东西,隐隐透着些许尴尬。
后来,我终于有机会明白。在人在职场的情况下,为老板保守秘密的最好做法就是远离老板的秘密。
一个上午,平时 11 点才起床的老总,在 9 点半就来到了公司。接着,他在复印机前一次次尝试着要复印东西。我感到很奇怪,总经办有现成的秘书,他为何不叫秘书复印,而是自己亲自操作机器呢?正当我在思考要不要去帮他复印时,他的手机响了。他看了看号码,接着又回头看了看角落里的行政文员李蓓,原来,是李蓓打来的电话。我很奇怪,为什么十几步之遥要打电话。我听到李蓓讲道:“张总,您对新买的复印机不太熟悉吧?这台进口设备较为复杂,不过要是仅仅复印东西的话,那就十分简单啦,三步就足够啦。我此刻正在通过 MSN 与客户沟通合作的事宜,一时没法脱身,我在电话里给您讲讲怎么操作……”接着,我瞧见张总站在那儿,按照李蓓的指示开始操作,十几秒过后,我听到他松了口气,对李蓓说道:“OK!”
我与李蓓交情甚好,并且我们差不多是同时入职的,基于这些原因,我们自然而然地走得比较近。我对李蓓的表现感到很奇怪,于是在当天晚上就约她一起吃饭,顺便向她请教请教。
听了我的疑问后,李蓓认真地向我讲述。她曾和我一样,对于很多事情都没有深入探究。当看到老板亲自做一些事情时,她便不假思索地主动提出要代劳。然而,后来她察觉到,通常老板亲自去做的事情,都不太愿意让别人去接触。她曾在之前任职的公司里,有一回,她瞧见老板亲自在复印一份东西,于是便悄悄地走到老板身旁想要代劳。她刚喊了一声“老板,让我来!”就看到了老板那瞬间变得紧张的脸,紧接着老板连忙说道“不用,不用,这个我自己来……”就在老板回头的那一瞬间,她看清了那是一张分居协议。她无意间发现了老板私生活的秘密,之后她和老板的关系变得很微妙,总是感觉有某种东西在他们之间存在着,想要说出来却又止住了。
你想一想,他拥有秘书却不使用,而是自己动手去做某些事情,这必然是有一些不想让他人知晓的秘密。这些秘密或许是商业方面的机密,也有可能是类似于“分居协议”那样的私人文件。当时,我并没有通过 MSN 与客户进行沟通,那仅仅是我不靠近他的秘密的一个借口而已。
半年后,我的合同到期,然后离开了那家公司。一同入职的李蓓当上了行政部主管。职场中处处蕴含着学问。聪明的人,往往懂得把握进退的尺度,替老板保守秘密,这是一种良好的品质。而远离老板的秘密,也是一种明智的行为。
2、你有没有职业伦理
说两个有关我女儿的事给你听。
美国的教育观念颇为精妙。在我女儿就读于哥大期间,学校竟然开设了一门关于调酒的课程。彼时她年仅 19 岁,依据法律规定是不能饮酒的。
没问题!在他们上课的时候,校警站在教室里,眼睛紧紧盯着学生,嘴里说着:准调不准喝!
调酒课顺利过关,竟然可以获得“调酒师”的执照,并且学校还将其介绍到外面去调酒。
问题是谁会请这些连酒味都不知道的学生去调酒?
有很多人是这样的,许多豪门举办派对时,不邀请职业调酒师,而是专门邀请这些“嫩鸟”。据说这是因为有些嘉宾不希望外面的调酒师看到。
有一天,我女儿调酒回来,我好奇地问她:“有名人宾客吗?”
“当然有!”
“哪些人?”
她居然瞪我一眼:“这怎么能说?”
我女儿去北京工作,中文能力有限的她,居然常常为公司做翻译。
我有些不放心,于是询问她,中文是否够用呢?是否需要先把翻译好的东西发给我,让我帮忙查看一下呢?
她没有经过思考就说道:“这怎么可以呢?这是我所在公司的文件,怎么能够给外人去看呢?”
再说几个“相对”的故事给你听。
有位朋友去做美容手术,医师助理说要先给她拍张照。
“拍照做什么?”
那助理一边说着“好对比前后的差异啊!”,一边在电脑上点击,接着展示出了很多人手术之前和之后的照片。
我朋友当下起身,不做了。

我走出住的大楼,想要打车。恰好有一辆计程车停在门前,从车上走出一位同楼的小姐,然后我就上了那辆计程车。
“刚才那位小姐住在你们的大楼吗?”司机回过头,脸上露出神秘的笑容,接着说道:“她是从某某宾馆上的车。”
碰到我的保险经纪人。
“上次给你介绍的那位,成了吗?”我问。
成了!并且保住了一千两百万,受益人是她的女儿,并非他的太太。我正要向您表达感谢呢!
遇到邻居的管家。
“你家老板好吗?好久没看见他了。”我说。
“好极了!昨晚才回国,就被他老婆一拳头把眼睛打黑了。”
一对情侣走进餐厅。
王先生您好!您还是坐原来的位子吧?哎呀,张小姐去哪儿了呢?张小姐还没有来呀!
讲了几个笑话,这些笑话比其他任何事物都更具讽刺性和真实性,大家自行去想象。总之就是一句话:
职场有忌!忌不懂职业伦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3、老实人
春节放假的日子临近,公司有值班需求。像往常那样,经理在几天前把陆大友叫到办公室,说:“春节期间,小李要陪女朋友,老钱要回老家看老娘,小丽的女儿身体不太好,其他人就更没功夫了。大友啊,春节值班的任务得由你来承担,我安排老王和你一起值班。你负责从除夕到初三,老王从初四到初六,你觉得可以吗?”
陆大友叹了口气,既然经理开了口,他就不好说个不字了。
他的妻子李梅早就与他商量好,初一全家要去乡下给她的父母拜年。她还特意叮嘱陆大友,要是公司领导让他加班,千万不要答应。凭什么一到节假日就总是让他这个老实人去值班呢?过个年都不得安宁,还连累得一家人都过不好。
陆大友是个出了名的老实人,李梅说,三岁小孩都能把他使唤得团团转。让李梅生气的是,老公在家做模范丈夫就算了,在单位也一副老实的样子,这真不像个爷们儿。李梅经常嘱咐陆大友,让他在领导和同事面前要挺直腰杆做人,别像个软柿子,谁来都能捏两下。陆大友时刻牢记着妻子的话,然而一到关键时候,这些话就都被他抛到了九霄云外。到了现在这个地步,陆大友连一声都不敢吭,满脑子想的都是回去后该如何向李梅解释。
陆大友回到家里后,自然被妻子李梅埋怨了一番。不过话说回来,尽管妻子在埋怨,但春节值班他还是得去。除了大年三十的那顿团圆饭,陆大友吃住都得在公司,初一到初三每天的三餐也都得由妻子送来。因为公司离不开人,要是出了问题,那可就麻烦了。这个陆大友一到节假日就总是这样,你说李梅能高兴得起来吗?
大年初一早晨,陆大友吃了李梅送来的饺子。接着,他在公司值班室翻看昨天的报纸,这时电话响了。打电话的是一位老人,他说的普通话夹杂着点粤语,显得很蹩脚。老人说自己是公司的老员工,从香港来探亲,想来公司看看,所以先打个电话问问公司有没有人在。陆大友回答说可以,让老人随时来都可以。
那个打电话的香港老人没过多久就来到了公司。老人对陆大友讲,他很早之前就在此上班,对公司怀有深厚感情,只因平时太过忙碌,很少有机会到公司看看。今年春节在大陆度过,没事时他就到公司走走看看。因为是老前辈前来,陆大友不敢掉以轻心,领着老人在楼上楼下参观了一遍,并且耐心地回应了老人提出的问题。他觉得有点奇怪,事隔多年,这位老人却对目前公司里的许多事都了如指掌。看来这位老人对公司是有感情的。
第二天,这位香港老人再度到来。当他看到依旧是陆大友在值班时,便询问缘由,为何不是大家轮流值班呢?陆大友微笑着回答,其他人都有事情,而他没事,所以就多值几天班,到初四就会换人了。老人应了一声,随后兴致盎然地在公司的楼上楼下不停地跑动和查看。陆大友陪着他一起跑,自己已经气喘吁吁,但这老人却毫无异样,身体格外健壮。老人连续三天没事都来陪陆大友值班,陪他一起看电视、聊天。老人还给陆大友讲香港的人文地理趣闻乐事,两人谈得很愉快。高兴的时候,他们还会像楚河汉界般杀上一盘。到了初三晚上,陆大友终于松了口气,因为明天老王要来接班,他也该在家好好陪陪老婆孩子,过完春节的最后三天。每年都这样,确实不容易。
初四这天,陆大友早早起床。他先把公司楼上打扫了一遍,接着又把楼下打扫了一遍。之后,他坐在值班室里,等待老王来换班。可是等了很久也没看到老王的身影,陆大友心想,难道是老王熬夜打麻将,把值班的事给忘了?他正准备打电话时,老王先打来了电话。老王一开口就连声道歉,说非常抱歉,自己没办法来值班了。因为昨晚一帮老战友结伴来看望他,在剩下的这几天假日里,他不得不陪老战友们玩几天,实在是对不起,希望陆大友帮忙继续值完这几天的班。
听老王在电话里这般言说,陆大友许久未作声。电话那端的老王仍不停地恳求他。人家都把话说到这份程度了,陆大友心一软,便答应了。然而,一放下电话,他就懊悔不已,因为不知该如何向妻子李梅交代。无奈之下,只得鼓起勇气再次给李梅打电话,让她每日三餐给自己送来。李梅一听就生气了,在电话里大声吼道:“还想着吃饭呢?跟着你这样一个没用的男人,真是倒了大霉。领导欺负你也就罢了,那个老王算什么呀,他也来欺负你?他让你替他值班,你就替他值?干脆让他给你送饭好了。别再来烦我,春节后你就别回家了,待在公司里,我不需要你这样没精神的男人。”
陆大友饿着肚子,被妻子骂了一顿,他一句都没敢吭声。他明白,李梅是心疼他的,而且迟早会送饭来。可他心里憋着一肚子委屈,眼泪都差点掉下来了。这时候那个香港的老头又出现了。他一看到陆大友,就满脸诧异地问道:“为何还是你在值班?不是说今天要换人了吗?”陆大友正满心都是酸楚难受的情绪,被他这么一问,便把自己如今和过去在公司所经历的所有不快都详细地讲给了他听。老头一边听,一边不停地摇头,说陆大友实在是个极为少见的老实人,公司不能总是让老实人吃亏呀,这太不公平了。
后来的这三天,香港老头每天都来陪陆大友值班。李梅虽然心中有很多怨言,却仍然每天送来三餐。她悄悄打听到那个老王根本就没有战友来探望他,而是带着老婆孩子出去旅游了,这让陆大友又遭受了一次损失,吃了个哑巴亏。
初七这天,经理一上班就满脸紧张地找到陆大友。经理问陆大友:“董事长一大早就给我打电话了,说他春节这几天都在公司。你怎么没打电话跟我讲一声呢?”
陆大友称未曾见到董事长来过公司,然而有一位曾在公司上过班的香港老头每天都会陪他值班并聊天。“并且,即便董事长来过公司,我给你打电话也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你不是回东北老家过年去了吗?那可是几千里地的距离,一时半会儿根本就赶不回来呀。”
经理重重地跺了跺脚,说:“陆大友啊,你实在是太老实了。那个香港老人其实就是咱们公司的董事长。另外,老王撒谎不肯来值班,你只要打个电话告诉我,我来处理不就好了?要是董事长知道了,肯定会怪我用人不当的。这不,他现在已经让公司领导层开会研究人事安排了,这一切不都是你惹出来的祸吗?”
经理说完后,就赶紧上楼去开会了,把陆大友搁在一边。没几分钟,经理又打了个电话让陆大友来列席会议,还说这是董事长的吩咐。陆大友本来就心情忐忑不安,这下心里更没底了,一直在思索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难道是要辞退他吗?
陆大友到达会议室后,战战兢兢地坐到了最末的一个座位上。他甚至没瞧见主持会议的董事长向他点头致意。至于会议上所说的内容,他也没听清。只是到了最后,董事长宣布的两项决定让他几乎以为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一个决定是辞退老王,因为他不服从领导的春节安排,私自不来值班;另一个决定是任命陆大友为主管公司行政和后勤的副经理,其目的是将对公司忠心耿耿、任劳任怨的好员工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会议结束之后,董事长握住陆大友的手,陆大友显得有些不知所措。董事长说道:“陆副经理,今天给你放一天假,你陪我下几盘棋怎么样?”
我得先告诉老婆一声,让她高兴高兴。陆大友结结巴巴地回答说,并且是老老实实地回答。
董事长笑了笑,说:“你去告诉她,她恐怕不会相信。只有让经理去通知她,她才会相信。”
老董事长三十年前领着一帮港仔创办了这家公司,后来公司里的香港人都撤离了。陆大友到公司工作时,公司的员工已全部换成了内地人,只有那位香港老板还兼任着公司的董事长,他一年来公司一次,召集几位经理开个会后就又离去了。陆大友从未见过这位公司董事长的模样。

李梅在电话中得知这个喜讯时,感慨地说:“唉,为人老实的人也有属于他们的福气呢!”
4、今年的福利发少了
黄小毛十分后悔,肠子都仿佛变青了。他痛责自己实在是不会说话,白白从事了这么多年的宣传工作,竟然在祝酒词中出现了问题。
水洗车间的几个大班长和技术员给李厂长去敬酒了。黄小毛是与大班长、技术员地位相当的科员,他不会错过接近大领导的这个绝佳机会。他在心里多次默默演练给李厂长敬酒时每句话的神情、语调、神态。
黄小毛好不容易熬过了班长和技术员们的敬酒。接着,他端着盛满酒的酒杯,几步就奔到了李厂长跟前。然后说道:“李厂长,我敬您一杯,希望在您的领导下,我们的腰包能够越来越鼓。”
李厂长的脸满是笑容,可这笑容一下子就凝固了。那原本让人愉悦的脸,在刹那间变得平平展展的。
黄小毛瞧见了李厂长那瞬间改变的表情,他的身子仿佛被电击了一般。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他才哆哆嗦嗦地把预先准备好的话说完:“希望我们——屯远选煤厂——能够越来越兴旺。”
李厂长的脸很严肃,在黄小毛说的最后一句话的安慰下,他的脸舒缓了开来,露出了黄小毛希望看到的笑容。接着,李厂长举起了杯子,接受了黄小毛的祝酒。
第二天上班后,黄小毛被宣传科长批评了。宣传科长说:“你不能对李厂长说那样的话呀!你难道不知道那天李厂长收到过什么短信吗?不知道是哪个没眼力见的,给李厂长以及几位副厂长发了‘今年的福利发得少了’这样的短信。你想想,李厂长前脚刚收到这样的短信,紧接着又听到你这样的祝酒词,他心里能舒服吗?”
科长,我确实不知道这些事情呢。那条短信也并非是我所发送的呀!
我当然相信不是你发的。要是你发的话,怎么也会比那句话更有水平、更有文采吧。你听听那短信的内容,发得还有点人性吗?离过年还有一个多礼拜呢,他怎么就能说今年的福利发得少了呢?我刚刚得到确切消息,过两天,厂里的福利还会陆续发放……我相信不是你发的,可李厂长不一定会相信你。你还年轻,可不能在这些事情上犯糊涂。咱们搞宣传的,一定要做好舆论导向的宣传教育。”
黄小毛从科长办公室出来,心中又急又气。他对那个发短信的人恨之入骨,因为对方让自己蒙受了这样的不白之冤。
水洗车间的一线工人,并非如黄小毛最初所认为的那样觉悟低、素质差。经过几次宣传教育工作后,工人们纷纷开始讲述厂里的好处。有的工人甚至气愤地责怪起那个乱发短信的人。然而,也有工人向黄小毛询问,厂里除了那些将要发放的福利外,是否还会有额外的款项,年前是否还会再发额外的钱。工人们眉开眼笑,他们说着像是在为自己鸣不平的话,黄小毛心里十分舒坦。他期望能有一位有英雄气概的工人,在这关键时刻,给厂级领导发送充满赞美之词的短信。
等了好几天,黄小毛都没等到这样的惊喜。过年的气息渐浓,不能让李厂长他们有心理负担和不愉快。想到此,黄小毛用朋友手机给李厂长和几位副厂长发了短信:今年屯远的福利比去年好,祝屯远领导们新的一年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第二天发了短信,黄小毛就满心愉悦地走进了宣传科长的办公室。
科长面带喜悦地接待了黄小毛,接着询问他有何事。黄小毛说道:“科长,近期咱们厂的领导有没有收到工人发来的短信呢?我听闻有工人又给厂领导发了短信,此次是积极的拜年短信,有这回事吗?”
科长看了黄小毛一眼,脸上带着愉悦的神情,不紧不慢地说道:“别把好的希望都寄托在工人身上。你要记住,有些事情最终的解决,始终是靠我们这些务实工作的干部们。啊,有人给领导们发了短信,我也收到了一条呢。”科长边说边打开手机中的那条短信,让黄小毛看。
福利是单位全体员工集体付出后所共享的。它的关键不在于金额的多少,而在于决策层为员工、为企业辛勤付出的那一份浓浓心意。希望我们屯远选煤厂的明天能够更加美好,希望我们屯远领导班子能够带领我们屯远人走得更加幸福、安康。
黄小毛仔细地把短信看了一遍又一遍。这条短信,从内容方面来看,从思想境界方面来看,都比自己那条匿名短信强很多,强出十万八千里。
黄小毛走出办公室的瞬间,脑袋突然灵光一闪。他心想,这条短信会不会是科长匿名发的呢?想到这里,他的心里涌起一股无名的幸福。搞宣传工作不容易,而担当宣传岗位领导的人就更不容易了。
草根创业:凭借着仅有的一碗稀饭。
大家都知晓,创业是不容易的。它既需要资金,又需要技术,并且更需要拥有一个好产品或者好服务。然而,草根进行创业通常是从一无所有开始,甚至仅仅凭借一碗稀饭作为本钱,就能够开创出一番事业。有一对下岗的夫妇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他们所开的李大姐稀饭店发展得非常好,名声也传得很远。
没想到,从烟厂进购的这批烟才卖了几天,买烟的人就陆续找上门要求退货,还有人向工商部门举报她卖假烟。结果是退货赔钱,假烟被查禁销毁。真是一步走错导致全盘皆输啊。好在工商部门查明情况后,得知李春花夫妇也是受害者,就没有再处罚他们。但是,李春花夫妻俩已经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债台高筑。他们自己辛辛苦苦摆了 5 年多的烟摊,一分钱都没剩下。并且还背负着亲朋好友 20 多万元的债务。
悔恨和悲愤都起不到作用,那个当时介绍购买香烟的所谓朋友早已跑得不见踪影。李春花夫妇俩面对隔三差五上门催债的人,生活变得十分艰辛,并且也无法安宁。在仁寿县城关镇,他们觉得无法再待下去了,必须去外地谋生才行。夫妻俩在商量着要出去做何种营生呢?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定的本钱,可如今手头是一点本钱都没有,那能做些什么呢?丈夫辜强随口说道,卖稀饭不需要什么本钱,只是利润比较微薄。李春花思索了一番,觉得这是个办法,她觉得只要能有利润就可以。于是,这对夫妇决定前往西藏去卖稀饭。
夫妇俩抵达成都的双流机场之后,才得知一张机票的价格是一千多块钱,他们俩根本没有能力购买去西藏的机票。没有办法了,他们俩只得在双流县停留下来。因为西藏一时无法前往,所以就干脆在双流县城卖稀饭。夫妻俩在双流县城的棠中路找到了一个仅有 6 平方米的门店,并且与老板谈妥以年租金 3000 元的价格将其租了下来。接下来,经过几天的筹备,夫妻俩的稀饭店就草草开张了。
李春花原以为稀饭店的生意会如自己所想那般好。然而,实际情况却是生意极为清淡,进店的顾客寥寥可数。三个多月悄然流逝,店子未曾赚到一分钱,反倒亏损了 3000 多块。正当稀饭店陷入难以维持的境地时,有一天,工商所的一位同志前来收取管理费。李春花向他抱怨道,店子都快要倒闭了,根本没有钱去交管理费。工商所的同志随口讲了一句,你们开稀饭店的得改变经营理念,要有创新意识,这样店子才能有生机。李春花听了这话后,觉得很有道理,她虽然不懂什么理念不理念的,但对要创新还是能明白的。晚上,她和丈夫认真地商量起来。李春花认为,稀饭不只是可以作为早餐,也能够当作中晚餐。如今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大鱼大肉吃得过多,不但会吃腻,还对身体不利,容易引发肥胖以及高血压等疾病。倘若食用稀饭这种清淡的饮食,或许会有益于健康。丈夫辜强觉得,稀饭的品种需要进行改进。不能仅仅依靠米来熬制,还可以加入一些鱼、肉、皮蛋、肥肠等食材,做成荤稀饭。这样做的话,味道会更加鲜美,并且富有营养,肯定能够得到顾客的认可。夫妻俩开始分头行动,一个人研究稀饭的品种,另一个人研究如何熬出味道更好的稀饭,他们要着手打造属于自己的稀饭品牌。李春花为自己的店子取了一个新名字,这个名字很动听,叫“李姐稀饭大王”。
稀饭店经过改进后终于重新开始营业了。一大早,李春花和丈夫辜强就在店中摆好了 5 口大锅。大锅里熬着各种不同品种的稀饭。他们还请顾客免费品尝。周边的顾客怀着好奇的心理来到店里品尝。他们觉得味道非常好。他们也觉得把稀饭做出这么多不同品种真的很不容易。顾客尝了店里的稀饭后,纷纷一传十、十传百。没两天,附近的人都知晓了李姐稀饭大王的稀饭味道极好。这带来的效应是店里顾客盈门,生意变得火爆起来,自然也就有了利润。夫妻俩并不满足,而是乘胜追击,将稀饭的品种进一步扩充,研究出了 20 多个稀饭品种,包括滋补类、清火解毒类、减肥类等。丈夫辜强对稀饭质量严格要求,从进料开始,到清洗过程,再到熬制环节,都层层把控质量关。让顾客放心且满意,这是成为“李姐稀饭大王”的宗旨。聪明的李春花明白,仅靠顾客的口口相传,只能让周边居民知晓自己的店子,若想在全双流县树立知名度,就必须借助电视广告的宣传。她找到了双流县的电视台。她花了钱在电视台做了广告。广告提倡把稀饭当作正餐来吃。广告提倡把稀饭当作营养餐来吃。广告提倡把稀饭当作健康餐来吃。
顾客口碑很好,电视也进行了广告宣传,“李姐稀饭大王”的牌子变得很有名气。在整个双流县,它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一家知名的店子。有很多顾客前来李姐的店子品尝稀饭,有时忙不过来,顾客还会自己动手打稀饭和盛味碟。来店子喝粥的大多是老顾客,因为李春花为人和气,所以顾客都亲切地叫她李姐。店子生意的兴旺,每天给李姐夫妻俩竟然带来了几千元的营业额。
稀饭店客流量很大,在客流高峰期间,经常有顾客在店外等待。李姐夫妇开始思考要把店铺搬迁到宽敞的地方。2000 年 7 月,李姐夫妻找到了双流县长冶路二段一个占地 2 亩多的农家大院,这里环境优良,具有农家的田园风格,李姐立刻决定租下它。李姐为把新稀饭店经营得更好,又投入 10 万元进行装修和改造,将农家院子打造得乡土气息十足,让顾客能感受和体验到天然绿色的韵味。新店开业前,为吸引顾客,李姐夫妇特地招聘了一批漂亮帅气的农家小妹和小伙子,把他们打扮成地道的村姑和村夫。
新稀饭店开业后,顾客像潮水般涌来,把整个院子挤得满满当当的。李姐的预料成真了。特别是在周末,院子周围的空地都被各种小车停满了。
要让生意长久兴旺,李姐明白还需推出更多新品种。因为店子招了很多员工,所以李姐两口子有了时间去研究更多稀饭新品种。李姐请教了一些老中医后,推出了美容养颜、开胃健脾的稀饭,并且还给它们取了好听的名字,像“蒌龙花粥”“金玉满堂”“龙须银耳粥”“荷叶莲米粥”等。
新店子开张还不到 2 年。李姐两口子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还积攒了不少资金,为以后开创更大事业打下了基础。
第二次开张的店子仅营业 2 年就难以满足顾客需求了。李姐夫妇只好将稀饭店第三次迁至双流县白河路二段,那里占地 3 亩多。真是客随店动呀,无论李姐的店子搬到何处,顾客都会追来,并且每每新搬一处,带来的顾客就越多。店子有 50 多个员工,每天都忙碌不停。30 口大锅几乎都要轮番使用 5 到 6 次。生意十分火爆,店里每天的营业额直线上升,快要达到 2 万元了。一个小小的稀饭店一年竟然能赚取上百万元。
现在李姐和她的丈夫正在思索着怎样把稀饭店开到成都去,以便让更多的顾客能够喝到他们熬制的具有特色的稀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