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茹编辑/MBA智库琉琉
在电视节目《初入职场的我们》里,三位实习生向董明珠进行了首场提案展示,他们各自的表现随即在观察室的嘉宾中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梁坚洛,这位归国的00后,在整个筹备阶段展现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赢得了在场嘉宾的一致好评。
积极引入外部资源进行视觉上的改进、在规定期限前征求有经验人士的意见、在相同时间段内提交两份设计方案、争分夺秒以至于连饭盒都来不及打开……
图源 / 芒果TV·《初入职场的我们》
用董明珠的话说:“他每个环节,都比别人抢先一步去做设计。”
但即便如此,梁坚洛在考核中依然没能获得最高分。
对于这个结果,点评可谓一针见血:“多做就多得,不是的!”
确实,众多人觉得,在职场上多付出一些并非是坏事,表现优异时或许能赢得上级的青睐,即便不尽如人意,也能从中获取宝贵的知识。
殊不知,多劳多得存在普遍存在的误区:
多劳不一定多得,高效才是王道
在首次正式的测评中,董明珠为唯一非专业人士孟羽童评出了最高分,其理由并非其他,只因孟羽童的策划方案更能够触动人心。
图源 /芒果TV·《初入职场的我们》
萧伯纳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高效率的人和低效率的人。”
要想获得领导的赏识,做得多不是本事,效率高才是王道。
何谓效率高?
即便在相同的条件下,你也能更出色地理解上司的旨意,对特定项目能够提出更具建设性的建议,面对挑战时能够迅速找到更有效的应对策略。
在具体到节目中的提案汇报这类场合,高效的要求意味着你必须在更短暂的时间里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凸显个人优势,并成功吸引领导的关注。
《向上管理》一书中,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
汇报上级时,效率必须置于首位。这是因为管理者肩负的责任使得领导的时间显得尤为珍贵,且层级越高,对效率的重视程度也越高。实际上,作为职场中的一员,你的高效率实际上是在间接提升领导单位时间的价值。
职场并非仅凭体力竞争的场所,即便加班熬夜、勤勤恳恳、毫无怨言,这些品质也无法保证其不可替代性;更不用说,即便在体力方面,经验丰富的职场老手也不一定能够胜过刚步入职场的新鲜人。
只有高效的工作方式,才是一个人制胜职场最有力的武器。

熬夜加班是励志,还是自我感动?
知乎网友老鹏爱提问,讲过他自己的亲身经历。
初涉职场之际,他满腔热血,充满活力。每当领导布置了工作,他无论多晚都会坚守岗位,坚持在24小时内完成任务,甚至有次在一天之内便完成了原本需要一周才能完成的300篇产品文案。
他对自己的“高效”充满信心,然而,这样的结果并未赢得领导的认可,反而导致他身心俱疲,不得不入院治疗。
卧床休养期间,他开始审视自己的工作方法,意识到自己长期以来都深陷于一个错误的观念之中。
熬夜加班完成的成果看似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实则后续的大量修订和沟通同样需要投入成本,不如从一开始就注重细节,精心打磨。
同事中能人辈出,他觉得自己并无特别技能,且对自我提升提不起兴趣,于是只能通过不懈加班,以此来展现自己在公司中的不可替代性。
KPI目标未能达成,他内心深处深知问题出在工作方法上,然而又对变革感到畏惧,于是选择了自我欺骗,寄希望于投入更多时间来弥补不足,以期达到预定目标。
熬夜加班并非为了提升工作效率,而是他寻求自我慰藉和自我陶醉,其真正目的仅在于让自己能够理直气壮地维持现状。
老鹏热衷于探讨走过的曲折道路,这些问题,实则不少人都曾在人生旅途中遭遇过。
职场人士若发现自己缺乏特长,多数人倾向于以“勤奋”自勉。勤奋并非过错,然而若将辛勤与勤奋视为唯一的骄傲资本,这种勤奋很可能会变得过于激烈。
因为真正的努力,从来都不是为了秀给别人看。
图源 / 图虫创意
想要多得,你有这样几步需要走
在职场激烈的竞争中,虽然勤奋是不可或缺的,然而若想确保我们的辛勤付出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我们还需掌握技巧,将努力精准地投入到关键之处。
1.避免不带脑子的重复性工作,时刻不忘提升自己
许多人或许都听闻过这样一个传说,一位女子担任老板的助手,她的日常工作之一便是协助老板粘贴账单,这项工作极其繁杂,但这位女子却将其做到了极致。
她曾创建了一个清单,对各类票据信息进行了细致归类,进而挖掘出诸多商务行为的规律性,诸如各类商务活动通常需选择的场地类型、预算规模等细节。面对领导交付的任务,她总能迅速且精确地完成相应的妥善处理。
领导觉得她靠谱,升职自然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
实际上,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日复一日地从事那些单调乏味的相似性劳动,几乎成为了一种难以回避的客观存在。
然而,有的人在日复一日的繁杂事务中逐渐磨灭了斗志,停滞了进步,而另一些人却以独特的方式另寻出路,在看似平凡的工作中持续提升自己的技能。
不是所有的“多劳”,都能给我们带来成长。
在任何情况下,坚持不懈地思索、维持乐观的心态,这才是职场中勤奋努力的正解之道。
图源 / 图虫创意

2.避免只用过程邀功,不用结果说话
你周围肯定不乏这样的同事:他们时常工作至深夜,随后在朋友圈里发布动态,或是轻松地自嘲一番,或是表达一番不满。他们的目的显而易见,不过是想让他人知晓自己的努力,求得他人的理解和同情。
然而,那些在朋友圈里备受赞誉的劳模们,在现实的工作环境中,往往表现并不那么令人满意。
探究其根本,过分突出个人在过程中的投入,实则常常是因为最终成果未能达到预期。业绩不足,便以努力来填补。
然而,关于“晒努力”是否有效,我们有必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老板们通常注重成效,若员工虽加班不懈却工作成果惨淡,他们绝不会认为你“付出辛劳却无成效”,恰恰相反,这种情况往往反映出你的能力有待提升。
此外,当他人休息时你却选择加班,并且还要刻意向老板展示,这在同事看来无疑是明显的借机邀功,即便他们并未明说,但内心深处恐怕早已不知不觉地开始对他产生距离感。
在职场中,仅仅依靠勤奋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奋斗过程中,仅仅是付出辛勤劳动并不足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学会以成果来展示自己的能力,才是每一位职场人士迈向成熟的关键课程。
3.提高工作效率,掌握合理的工作节奏
周少雄,七匹狼集团的掌门人,曾分享过其公司从强制要求员工加班到后来坚决反对强制加班的演变历程。
1990年,公司初创之际,周少雄与员工们共克时艰,日以继夜地辛勤工作,直至深夜方能结束一天的任务。
随着企业逐渐扩大,他意识到仅凭员工的时间和体力累积难以实现更大的突破,他迫切需要员工具备更高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潜能的发挥。然而,这种长期加班的工作模式不仅对内部员工的成长不利,还阻碍了优秀人才的加入。
经过一系列的评估,周少雄开始对公司的工作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他不仅向员工传达了公司不鼓励加班的理念,而且还精心策划了多种休闲活动,旨在通过这些活动促进员工的相互交流与个人发展。
周少雄在放弃了超出常规工作时间的无效加班之后,不仅赢得了员工在规定8小时工作时间内的高度专注,还成功营造了他一直渴望的创新工作环境。
这个故事揭示了,在当今的职场生态中,不论是雇主还是雇员,“辛勤工作”并非通往“丰厚回报”的独木桥。
要在职场中实现更显著的进步,懂得合理安排工作节奏比日夜不停地埋头苦战更为重要。
写在最后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当代职场对于创造力的渴求已远远超过了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与此同时,职场人士们也不再仅仅依靠敬业和拼命工作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崭露头角。
在职场中,勤奋是通向成功的途径,深思熟虑与不断学习才是真正可行的策略。唯有不断审视自我,将“思考”内化为我们的本能,将“学习”铸就为我们的根基,“努力”才能化作助力我们翱翔的翅膀。
愿每位职场人士,投入的努力与得到的回报相匹配,你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应与你的辛勤付出相称。
-THE END-
本篇内容系MBA智库独家创作并首次发布,如需转载,烦请与我们取得联系。作者是程茹,一位兼顾育儿与工作的职场母亲,同时也是一位不擅饮酒的广告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她热衷于撰写职场观察文章。MBA智库,作为管理者专业学习和成长的平台,融合了热点话题和实用内容,提供高级别的管理知识和职场提升指南。您可以在APP、今日头条以及微博上关注我们,微博账号为@MBA智库。
MBA智库好文精选:

